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70 (第3/4页)
既减少国库虚耗,又赈灾济民,且永绝黄河之水倾覆,此为一举三得。 历来我朝疆土受灾,皆以接济赈灾为先,并未考虑过如何防患与未然。筑新堤看似工程颇大,劳民伤财,却可保四方百年兴宁。平心而论,太子观点确有独到之处,堪称长久之计。 我又随手翻阅一本。 太常启奏:天道永兴,人道百年,世间之律。我朝国运昌隆,浩淼宇宙,当修建皇陵,佑我后世百兴。骊山先为三皇旧居,后有女娲补天,有神灵庇护,历代君王均设陵在此,必能兴我百世天运,昌我万代永宁。 太子批复:兴建皇陵,固我国运,威我皇族,势在必行。然,国家以民为本,皇族以社稷为根。时国库拮据,又有黄河水患。臣建议,草图规划可拟,排定日期,兴建缓行,切不可急功近利。 历代皇族修建皇陵,均募集大批壮丁劳役,最后落得田地荒废,得不偿失。若是依太子所言,先拟草图,规划日程,逐步拓建。不但可减轻国耗,还不至于落得百姓怨声载道的境地,确是良计。 只是,不知这奏折呈到皇上面前,批是不批。 不论怎样,太子在朝政上确有建树。世人曾言建斌贤德有加,今日果是见识到了。 可正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太子,又为何能在宫中杀人,连眼都不眨一下的? 这两封奏折的批复,究竟是性之使然,还是蓄意表功? 不论怎样,建彰的死定与他脱不了干系,这等心肠歹毒之人,日后又怎会将黎民百姓怀在心中。 我问高翔,他总避开不谈太子之事,只道:“国政之事,不劳费心,有这点闲工夫,倒不如去街上逛逛热闹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