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靖明 第17节  (第1/7页)
    认错,哪里还有说话的资格?    哪怕继嗣再继统确实对国家来说是更稳妥的办法,但裱糊匠的指责可太诛心了。    这句话之后的杀机之重,简直让人毛骨悚然。    崔元觉得话并没有说透,说透了太可怕。    这件事,问题的源头究竟在哪里?真是嗣君的曲意解读吗?    不,是继嗣流程的缺失、遗诏的表述、从奉迎到入宫礼仪的制定。    孝庙驾崩之时,嗣君尚未出生;正德皇帝驾崩之时,嗣君仍是宗室有册的亲王世子;遗诏到时,他是袭了兴献王爵的亲王;到了良乡看到入宫仪注前,他是嗣君。    但突然多了一个皇太子的身份,没有经过继嗣的手续,没有册封!    为什么之前没有多少人觉得不对?    知道消息的只有内阁大臣、奉迎团诸人;为保过渡平安,颁行天下的只有一道遗诏。    百官、百姓,哪里知道嗣君是不是已经在礼部、宗人府那边走完了程序,哪里知道他是不是皇太子的身份?    此时此刻,这番重大的争论不是一直被控制着,只有少数人知道吗?    那么问题来了,现在是嗣君问话:明明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视而不见?为什么没人认错?为什么只拿得出让嗣君屈从的解决办法?    诛心一点:这到底只是内阁因为事发突然无心犯下的一个错,还是从头到尾都刻意而为?    就算拟遗诏时仓促没想周全,奉迎团一路前去安陆又回到了京城的三十多天里,还是没有人想到流程上有不妥吗?    再尖锐一点:此刻面对嗣君问话,内阁不承认错误的后果可太严重了。浅一点,是无能失职错上加错,坐实了裱糊匠的名声;深一点,那是处心积虑、图谋不轨。    顺带着,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