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603 熊孩子的梧桐木 (第3/5页)
用刻刀刻的,数量更是惊人,直接塞满了两个房间,书架根本不够用,有不少的一部分,直接堆在了外面的廊檐下。 都是读书行家,一看这么多竹简木牍,有人很是惊异地问道:“风氏竟有如此之多合用简书?” “诸君误会,这些简书非是风氏所制,而是从淮中城进口。淮水伯府所产简牍,规格统一,大小适用,尤其是表面打磨,鲜有毛刺,可谓上品。” 楚国贵族子弟一听,满心的不是味儿,他们不傻,李解这家伙既然都有了纸,显然不可能再多用竹简木牍。 但偏偏还在生产,而且还产量大、良品率高,摆明了就是坑人呐。 可又不得不承认,哪怕明知道是在坑人,赚最后一点钱,这个坑,那些用不起纸的中小型家族、土族,也得往里面跳。 生产加工合格的竹简木牍,自己来削,简直是浪费时间。 吴楚大战之后,知识分子本就小规模地膨胀了一下。到李解这条吴威王压根不管的野狗到处流窜,把楚国人咬的浑身难受,楚国的知识分子,突然间从交流中发现,以往的知识量,只怕是不够用的。 交流产生的,不仅仅是市场分工,还有知识的传播,技术的学习。 楚国中低层的精英们,很清楚以往家传的那几大车书,在淮中城,可能就是一个小本子。 光常用汉字对照表这个东西,就能让聪明人想象到很多东西。 比如说“国人”的识字率肯定上去了,比如说“国野”之间的交流肯定更加频繁,绝对新增了大量的新词汇。 而这些事情,很多时候都是提高了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