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四十五章 论儒家五行 (第2/4页)
聪、思曰睿。物质意义上的五行是统治者立国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资源,五事是统治者以道德力量教化民众的手段。五行与五事的结合,开启了自然五行说向社会五行说的转换,这也是我儒家子思子五行说思想的来源。 到了春秋时期,关于五行的学说已经多了起来,它不仅是五种基本物质用来解释世界的构成,更被用来解释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,'五'已经成为源生五行的一种四维方式。祖师孔子则开始了自然五行与儒家道德之礼的真正结合。 孔子说及五行:故人者,天地之徳,阴阳之交,鬼神之会,五行之秀……播五行于四时,和四气而后月生。他将'礼'纳入天道自然的演化中。礼必本于太一,分而为天地,转而为阴阳,变而为四时,列而为鬼神…… 传及曾子,则分别从人的主体与社会的交往的'五行',到修养个人物质生命的'五道',再到修养个人精神与道德名声的'五德',完成了由外到内对儒家德行修养的论证。 个人的生命是立足社会的物质基础,个人的名声是立足社会的精神资源。立足社会既需要'行',又需要'徳',而将二者统一的桥梁就是'身体'。子思子的五行说就是在讲如何把外在的行,转化为内心的自觉。 月神姑娘所说的,仁、义、礼智、信就是子思子希望我辈能够达成的至诚境界。 总结一下我刚才所说:原始五行很早就产生,殷代五行结合五事,开启了五行意义向诸多领域转换的起点。 春秋时期,五行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观念,'五方'、'五材'、'五味'等,'五'成为一种四维方式。 孔子将'礼'的本源归于'太一',为德行与天道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。 曾子由外到内,'五行'、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