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工业狂潮_第三百一十三章 光刻技术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三百一十三章 光刻技术 (第6/7页)

找制作“易优威”光刻机的公司或者科研机构,后来又告诉他:“‘易优威’是大写的‘EUV’”,之后再次来电叮嘱他关注一个叫做“阿斯麦”的公司。

    三道金牌,让安德烈不得不上心。

    “阿斯麦”三个字到底是什么含义,陈立东说不清楚,不过做光刻机的圈子本就不大,他很快找到了对应的这家公司。

    这家公司的名字是AdvancedSemiconductorMaterialsInternational,简称ASM,用汉语拟音的话应该是“阿斯麦”。

    这家公司在艾斯巴国,它原本是一家芯片制作商,十几年前电子巨头菲利普与之合作,成立了新的部门,开发光刻系统和机器。

    光刻技术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,山姆国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工程师尝试把线路图“打印”到硅晶片上,使之产生更精细、更复杂的设计。

    大致方法是先制版,通常采用石英玻璃板和铬板的复合材料制作底板,用电子束或镭束在上面刻画集成线路,做成光掩模。

    然后,硅片上涂上光敏涂层,将光掩模上的图案曝光在硅片涂层上,接着通过化学蚀刻的办法,完成集成线路的“打印”。

    光掩模相当于底板,这么反复cao作就能够大量制作印刷上集成线路的硅片。

    1961年,山姆国GCA公司的DavidW.Mann部门,制造出第一台步进式光刻机,售价30000刀,精度1微米。

    1984年,阿斯麦成立,当时蓝星大概有10家光刻机制造商,那时这个行业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